科研成果名称 |
基于柔性压力感应和智能控制系统的俯卧位通气装置 |
||
科研成果类型 |
专利 |
||
科研成果简介 (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创新点等) |
一、发明背景 随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深入,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作为机械通气治疗的一部分越来越受重视。俯卧位通气是指在患者机械通气的过程中,将患者由仰卧位改为俯卧位,复张患者的背侧肺泡,使患者的氧合得以改善,同时促进患者分泌物引流的一种治疗性体位通气措施。PPV作为一种特殊的通气方式可以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多个研究、指南和荟萃分析表明,与仰卧位组相比,俯卧位组患者氧合改善,病死率明显降低(风险比=0.85,95%置信区间为 0.71-1.01)。2022年3月15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提出: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16小时,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该技术的优势。 俯卧位通气效果良好且费用低廉,但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普遍认为俯卧位通气患者护理难度较仰卧位患者大,尤其是联合ECMO、CRRT等生命支持技术时,往往由于患者病情危重,身上带有人工气道、ECMO置管、CRRT的血液透析管路等多种高危管道,复杂的监护和各种支持设备,又无专用的用具使护理难度增加;俯卧位通气时已发生压力性损伤、返流性误吸、导管移位或阻塞等并发症使护理风险提高。因此,创新设计俯卧位通气装置以预防俯卧位通气而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该技术安全高效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应用领域 主要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需要痰液引流、重症肺炎、俯卧位手术患者 三创新之处; 1.柔性压力传感技术的应用: (1)通过优化肺泡的扩张和通气,悬空胸腹部可以显著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但传统的俯卧位方法难以有效悬空胸腹部,同时缺乏对压力分布的实时监测和调整能力。基于柔性压力感应的智能俯卧位通气装置,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压力分布情况,并根据实时数据进行智能调整,有效悬空胸腹部,确保肺部各区域受到均匀的压力,减少肺泡的塌陷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改善通气血流比,提高动脉氧合水平。 (2)在俯卧位通气装置中置入高灵敏度的柔性压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压力分布,当压力超过阈值可发出报警信息,提醒医护人员调整高压位置,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发生压力性损伤等并发展。 (3)自动化控制:智能系统能够根据实时监测数据,自动调整患者体位和压力分布。 2.俯卧位通气装置的创新点: (1)头面枕采用脸型设计,硅胶材质,柔软舒适。 (2)充分悬空患者面部有利于分泌物的引流和吸引。 (3)动态调节气囊压力,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胸壁和肺顺应性,优化患者呼吸力学。 (4)结构性能稳定,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耐受性。 (5)操作简单、方便,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
||
是否有 转化意愿 |
是 |
||
期望转化方式 |
技术转让 |
||
转化预计时间 |
短期1年内 |
||
转化需求 |
资金、市场推广、技术合作、人才 |
||
专家姓名 |
李玉峰 |
性别 |
男 |
研究方向 |
重症呼吸 |
职称 |
副高 |
所在部门 |
徐州市中心医院 |
电子邮箱 |
409004371@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