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名称 |
可视化移动负压引流器固定袋 |
||
科研成果类型 |
专利 |
||
科研成果简介 (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创新点等) |
在临床工作中,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胃肠道出血、胃肠道穿孔、胃潴留、急性胃扩张等常见疾病最常用的一项治疗措施是胃肠减压,并且对于胃肠手术的患者,胃肠减压也是一种特别常用的的治疗手段[1],其通过负压吸引和虹吸原理,将胃肠道内积聚的气体和液体抽出,从而减少食物和胃酸对消化器官的刺激,促进组织修复,利于器官功能恢复。胃肠减压管末端连接的负压引流器的固定效果直接关系到引流的稳定性与患者的舒适度。目前常见的固定方法包括在患者胸前挂塑料袋并系于纽扣、用布口袋悬挂在脖子或肩上,以及采用圆角别针与扣环夹固定[2]。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临床需求,但仍存在诸多不足。患者在床上翻身或活动时,易牵拉或压迫负压引流器,导致负压引流器与胃管连接处松动,或引流液外漏、污染床单,引流效果欠佳,同时患者的舒适度也大幅降低。下床活动时,负压引流器的左右晃动不仅增加了非计划拔管的风险,还可能引发患者焦虑心理,进一步抑制其活动意愿,影响整体康复进程。为此,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可视化移动负压引流器固定袋,旨在提高负压引流器固定的稳定性,优化患者使用体验,降低拔管风险,提升患者活动积极性和舒适度,从而改善临床护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目的在于为患者提供可视化移动负压引流器固定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患者卧床时翻身不便、下床活动时负压引流器固定不稳、降低了患者舒适度、增加了拔管机率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可视化移动负压引流器固定袋,包括包本体1,包本体1的上下边连接有便装携带机构2,且包本体1的内部及两侧安装有辅助固定结构3,包本体1的前端中部安装有观察窗口4,且包本体1的上方开设有上开口5,上开口5的内侧两边贴设有魔术贴6,便装携带机构2包括连接系带一21,且连接系带一21分别固设于包本体1的上下边同侧,两个连接系带一21的顶端固定有卡爪22,包本体1的上下边另外一侧固设有连接系带二23,连接系带一21以及连接系带二23的一端分别与包本体1之间为固定缝合连接,并且连接系带一21与连接系带二23两者分设于沿着包本体1的上下两侧,且两个连接系带二23的末端连接有袢带24,卡爪22的端部卡设有卡扣25,且卡扣25的末端连接有可调系带26,可调系带26活动穿插于袢带24的内部,医护人员可预先将患者的负压引流器置放于专用包本体1内部,接着对处于包本体1内部的连接系带三33进行围绕负压引流器周边的绕边式处理,随后根据患者挂脖舒适体位来控制包本体1。上方可调系带26在连接系带二23一端袢带24中部的穿插活动长度,调节后进行两系带之间固定即可,调节完毕后,人员可正常利用可调系带26一端的卡扣25以及连接系带一21一端的卡爪22使其两者围绕患者的脖颈进行正常的卡装固定,同样包本体1下方的便装携带机构2也如上述操作对患者的腰部进行固定,以此可达到对包本体1与患者之间的稳固连接,后续将连接负压引流器的引流管一端穿过包本体1上方,此时人员可闭合上开口5内侧两边的魔术贴6使袋口进行收紧处理。 其中,辅助固定机构3包括预留环口31,且预留环口31开设于包本体1的两侧,预留环口31开设于包本体1的两侧,并且两侧的预留环口31不处于同一边,两个预留环口31的内侧固定有安装环32,且两个安装环32的内部贯穿有连接系带三33,连接系带三33的两端头连接有卡环34,连接系带三33的两端头贯穿于预留环口31,并且连接系带三33两端头所连接的卡环34尺寸大于预留环口31的中部开设尺寸,当引流器处于包本体1内部后,人员需预先将处于包本体1内部的连接系带三33绕成一个圆环性套设于引流器周边,接着拉扯贯穿于包本体1两侧的连接系带三33端部卡环34,使其可以对引流器的置放角度进行一个较好的稳定限位,随之位置基本固定后,人员可将连接系带三33贯穿出包本体1的两边部分缠附于腰上并进行系接固定,以此可保证人员携带行走锻炼过程中的负压引流器稳定性,避免偏移倾倒的现象出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卡爪与卡扣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便装携带机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包本体;2、便装携带机构;21、连接系带一;22、卡爪;23、连接系带二;24、袢带;25、卡扣;26、可调系带;3、辅助固定机构;31、预留环口;32、安装环;33、连接系带三;34、卡环;4、观察窗口;5、上开口;6、魔术贴。
工作原理:对于该可视化移动负压引流器固定袋,首先医护人员可预先将患者的负压引流器置放于专用包本体1内部,接着对处于包本体1内部的连接系带三33进行围绕负压引流器周边的绕边式处理,随后根据患者挂脖舒适体位来控制包本体1上方可调系带26在连接系带二23一端袢带24中部的穿插活动长度,调节后进行两系带之间的缝合固定即可,调节完毕后,人员可正常利用可调系带26一端的卡扣25以及连接系带一21一端的卡爪22使其两者围绕患者的脖颈进行正常的卡装固定,同样包本体1下方的便装携带机构2也如上述操作对患者的腰部部分进行固定,以此可达到对包本体1与患者之间的稳固连接,上述操作完毕后,人员可拉扯包本体1两侧预留环口31处贯穿出的连接系带三33两端,该状态下处于负压引流器周边绕边处理的连接系带三33可受到拉扯对引流器本身进行有效的居中、稳定,随后人员可将连接系带三33贯穿出包本体1的两边部分缠附于患者腰上进行系接固定,以此保证人员行走锻炼过程中负压引流器的稳定性,后续将连接负压引流器的引流管一端穿过包本体1上方,此时人员可闭合上开口5内侧两边的魔术贴6使袋口进行收紧处理即可。
应用人群:所有胃肠减压管末端连接负压引流器的患者。 创新点: 1、可视观察窗设计:方便观察引流液的量、性质; 2、袢带设计:收纳、固定系带,并可根据患者身高随意调整颈部系带长度; 3、腰部系带设计:可根据体型胖瘦调节腰部系带长度,防止负压引流器左右晃动; 4、魔术贴设计:粘性强,固定牢固,简单、耐用,防止卧位时负压引流器脱出; 5、卡扣设计:可根据体型调节颈部及腰部系带长度,卡扣位置在侧边,方便操作。 综上所述:可视化移动负压引流器固定袋的设计突出人性化特色,可视化观察窗的设计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医护人员无需对固定袋进行复杂操作即可随时查看负压引流器的工作状态,及时了解引流液的相关信息,有效减少了不必要的操作对患者的干扰,降低了患者因频繁被打扰而产生的不适感和心理压力。稳定的固定效果使患者在日常活动时更加自由、轻松,无需时刻担忧引流装置是否通畅、稳固的问题,从而显著减轻了心理负担。这种身心的双重改善全面提升了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信心,促使患者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配合治疗,极大地加快了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张梦霞,冯丽,汪娇,等. 非手术治疗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胃肠减压的最佳证据总结[J].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13):1219-1224. [2]李斌,冯馨,陈帆,等.圆角鼻贴及扣环夹在胃肠减压双重固定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7,32(08):51-53. |
||
是否有 转化意愿 |
是 |
||
期望转化方式 |
许可使用 |
||
转化预计时间 |
短期1年内 |
||
转化需求 |
资金、市场推广、技术合作、人才 |
||
专家姓名 |
陈露 |
性别 |
女 |
研究方向 |
消化内科护理 |
职称 |
主管护师 |
所在部门 |
徐州市中心医院 |
电子邮箱 |
1053263809@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