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涵盖国民经济活动中与生物药品制品制造、化学药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制造、生物医药关键装备与原辅料制造、生物医药服务相关的活动,是世界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也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徐州医科大学办学60余年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是淮海经济区唯一一所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医科大学,也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
一、江苏省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江苏省把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攻关+领军企业+重大平台+政策引导”的“四位一体”工作推进机制。近年来,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呈现集聚发展态势,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医用辅料和包装材料等较为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在保持产业规模上升的同时,医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据统计显示,2020年,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首位。截至2022年8月,江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4000多家,其中药品生产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二。在全球性投资银行Torreya2021年公布的《世界千强药企报告》中,江苏生物技术全球排名上升至第6位,超过荷兰、韩国和美国华盛顿特区。由此可见,江苏省为全国第一生物医药大省实至名归。
目前,江苏省内14个园区入选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50强,6个园区进入前20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12家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百强榜单,4家企业入选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前10强,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研发综合实力、产品创新水平均保持全国领先。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徐州、南通、常州、无锡8个城市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占全省总量的95%以上。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目前形成“一谷”、“一城”、“一港”、“一园”和多产业园区共同发展的格局。分别是南京生物医药创新谷、泰州中国医药城、连云港中华药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无锡、徐州、常州、南通等特色产业园区。
二、徐州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情况
徐州是江苏省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国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作为全市重点培育的四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以打造国内重要的创新药物研发基地为目标,突出引培结合、仿创结合,聚焦要素,整合资源,规划建设一批产业园区,招引一批龙头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重点企业,激发医药产业创新活力,做粗、做长、做强产业链条,推动医药产业集聚化、开放式发展,打造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大健康产业中心。
(一)徐州市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徐州市出台了“343”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明确将医药健康、安全应急等产业作为新兴创新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十四五”期间,徐州以打造区域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生产基地和大健康产业集群为总目标,使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带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绿色发展、实现高端就业的重要支撑。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将通过产业布局、园区布局、要素布局、平台布局“四个布局”实现这一目标。
1.产业布局。以生物药、化学制药、智慧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为产业布局方向。其中,生物药围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新兴领域,以肿瘤免疫细胞治疗为主攻方向,重点布局胰岛素类生物药、细胞治疗药物、抗体药物、重大传染性疫苗等领域;化学药物围绕“四高一抗”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治疗领域,通过研发创新药、引进独家品种等方式不断丰富创新药、改良型新药产品管线,持续巩固提升我市化学制药领域优势。
2.园区布局。按照“一区两翼多点”的空间布局,徐州正加快构建各地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
3.政策布局。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集聚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源整合、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等方式,激发医药产业创新活力,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4.平台布局。徐州目前建有肿瘤生物治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4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70余个各类省级研发平台,为生物医药创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徐州生物医药主要聚集区域发展概览
为推动医药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园区化发展,徐州市瞄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根据各个区地理位置和特色,整合资源,错位规划,建设了一批产业园区。
1.徐州高新区
徐州高新区围绕“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淮海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地”目标,确立“四聚焦一完善”产业招商方向,聚焦“智能医学装备、精准医学诊断、肿瘤抗体药物和医疗美容器械”四大细分方向,着力进行产业研究及招商,完善提升已有医疗器械和生物创新药CDMO平台体系,咬定目标、勇争一流,取得显著成果。组建了锡彭医疗健康等3个总额4.3亿元的天使+产业引导基金,搭建了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徐州分所、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淮海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恩华医药研究院等国家级、省级研发平台5个,计划到2025年集聚生物医药产业化企业200家,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100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50家,培育规上企业30家以上,引进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实现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徐州经济开发区
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东湖医学产业园是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医药企业共同打造的集研发、生产、物流、医疗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生物医药产业园。作为徐州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徐州一直全力推进5.3平方公里东湖医学产业园的建设。徐州经开区东湖医学产业园由金龙湖控股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00亿元,其中启动区投资20亿元,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将建设免疫细胞研发中心、医疗器械研发中心、试验中心、孵化中心等功能区,打造集研发、生产、物流、医药服务于一体的复合型生物医学产业园。结合东湖医学产业园发展定位,经开区将重点围绕肿瘤生物治疗、精准检测、医学影像、智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业态,强化载体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打造医药研发服务中心、细胞制备、存储及诊疗中心、高端医疗设备制造中心、精准检测及诊疗中心、医学创新概念验证中心、产业发展生态中心六大特色高地,实现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长足发展。
(三)标杆企业
徐州通过招引龙头项目、培育重点企业,培育壮大了大健康产业链,打造了一批集生物医药研发、孵化、生产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1.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万邦医药)系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复星医药)核心成员企业。建有国内一流的原核和真核细胞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和生产基地,重组人胰岛素及类似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重组蛋白药物的研发国内领先;通过参股,在美国的旧金山建立了小分子创新药研发实验室;在小分子高难度仿制药方面亦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年投入约占当年销售收入10%的资金用于新品研发;拥有近300人的专职研发队伍,其中52%以上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员,年均申请国家专利五十余项,每年有数个新产品上市。
2.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始建于1978年,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为科、工、贸一体化的医药企业,国家精神类药品定点生产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医药百强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单位,国家“20年20星”医药质量管理企业明星单位,国际环境认证(ISO14000)确认企业,江苏省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麻醉药品协会副会长单位,江苏省医药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恩华药业是国内医药行业中专注于中枢神经药物细分市场的企业,具有自动化的片剂、胶囊剂、水针剂、粉针剂等多条生产线。战略定位于中枢神经药物领域。
三、徐州医科大学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情况
学校不断发扬“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勇于创优”的优良传统,本着“政府引导、高校支撑、实体运营、创新共赢”的原则,构建创新格局,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创新发展,促进政校企深度融合,努力推动地方生物医药产业与医疗卫生事业双向赋能,全面提升。
(一)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
徐州医科大学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承担全省1/3的临床医学人才和全省40%基层定向生的培养任务。共设置29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拥有基础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设有生物学、临床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前3‰。14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覆盖全校86.82%的在校生。
徐州医科大学探索复合型、多元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本地区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在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办法中,徐州医科大学坚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开展校内学科评估,把研究生招生指标与学科内涵建设紧密衔接,强化导向与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招生指标配置原则,引导学院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医科大学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着力优化学科结构,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努力构建“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促进交融”的学科体系,提升学科内涵发展水平。学校以“新医科”建设引领“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医理、医工、医管学科门类协同发展、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体系。学校注重加强学科群建设,聚焦脑科学、智能医学、生命健康科技等热点领域,做强以麻醉与脑科学为主的特色学科群;围绕生命健康、临床诊疗、生物安全、药物创新等领域,建立以肿瘤免疫和细胞药物为主的优势学科群;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新技术对卫生健康行业形成新业态,形成以医技与医工为主的交叉学科群,促进医工、医理、医文融合,推动交叉学科形成与突破,提升创新发展新动能。
徐州医科大学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推进“江苏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2019年成功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高校,2021年被列入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接下来,学校将按照国家“双一流”发展战略要求和江苏“两聚一高”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特色发展、争创一流的建设思路,立足学校发展实际,找准自身定位,全力实现“高水平”和“有特色”的既定发展目标,谱写新时期学校事业发展新篇章。
徐州医科大学2012年就建成了苏北地区唯一一家省级医药科技产业园,目前拥有省级大学科技园、江苏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园、省级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科技企业孵化器、省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省级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省级众创空间等一批创新平台。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省级以上科研平台。拥有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实验动物中心屏障面积增加到近3000平方米。
学校积极搭建校科研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的桥梁,以技术创新为抓手,聚焦生命科学前瞻性问题、关键性问题,加强临床研究,开展协同创新,打造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科技创新高地,大力支撑和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学校通过创新运行机制,促进高质量开放共享,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充分挖掘大型仪器设备效能。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学科与科技发展战略,在引进世界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开发科研仪器使用能力,进行仪器创新,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成为设备尖端、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服务多元的大型科研仪器共享中心和科研支撑基地,为科学研究、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网络化、社会化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力争通过平台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围绕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在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作用,为淮海经济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产业发展
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搭建社会多方参与、学校主动作为、各方共创共赢共享的对外合作新平台,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学研用融合。近年来,学校加快医药健康产业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融合,推动“四院一园一港一城”建设,促进转化医学研究院、数字医学研究院、健康养老研究院、临床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参与共建徐州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港、国家健康医疗数据示范城市建设,全力打通“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依托徐州医科大学人才、科技、平台、信息、文化等综合资源优势,以“医生主体、临床研究、数字赋能、交叉创新”为理念,积极推动校地融合、产教融合、产才融合,构建“院-企-园-区”创新发展格局。通过营造创新要素积聚、产业生态完善、成果转化高效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学校成果转移转化,力争成为准海经济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引擎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鼓楼区,建设“徐州医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暨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园”,锚定“数字经济”和“医药健康”产业赛道,服务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医药健康产业升级。创建“淮海医生之家”医学概念验证中心,支持医生创新创业和医学科普。驱动多学科交叉创新,建设医学、工学、理学融合发展的医学工程研究公共服务平台。联合徐州汉风数字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拟在徐打造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
在泉山区,依托药学院,联合徐州广电集团、精诚医生集团,创建淮海中医药产业园,坚持“文化引领、健康支撑、创新驱动”,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和中医药服务品牌。
在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我校肿瘤研究所、麻醉学院,联合复星集团和中信集团,倾力打造东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创建国家发改委细胞治疗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药监局麻醉精神药物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另外,学校与徐州高新区、鼓楼区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探索合作路径,持续推动相关项目落地。
在云龙区,依托多方平台共同建设云龙科创产业园,聚焦“智慧健康数字赋能”,以我校护理学科为基础,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产业赋能,联合中信集团、上海复地,面向智慧健康、“一老一小”等产业方向,推动创新发展。
徐州医科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依托学科、人才及科技优势,主动融入长三角创新生态圈,获批长三角国创中心细胞治疗药物专研所,推动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临床转化和产业化落地。与徐州市人民政府、上海复星医药集团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复星旗下万邦医药投入1.5亿元,共同开发溶瘤病毒产品,与复星凯特开展合作,开发双靶点细胞治疗药物。
四、徐州医科大学服务地方产业升级思路与策略
当下,徐州正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高地。徐州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提高学科建设与地区发展的融合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一)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徐州医科大学将进一步强化直属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增强协同发展意识,扩大协同发展成效。大力支持徐医附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核心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36所附属医院(临床学院)为抓手,创新医疗科普方式,提升全民健康素养,创造更广泛的社会价值,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打造服务医务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及产业专家的科研合作平台、工作交流平台、创新服务平台,构建连接医护专家与人民群众相向而行的沟通之桥,协同医疗服务与健康产业双向赋能的创新之桥,提升医疗中心与服务淮海协调发展的友谊之桥,服务淮海经济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学校将继续践行“产教融合”发展战略,一方面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学校依托“双一流”建设学科,通过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巩固优势学科的地位。将临床实践遇到的问题提升为新的科研课题,培养社会所需的科研人才。充分运用学校及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临床资源、科研资源、医疗服务等方面的互补优势,鼓励企业为我校对口专业提供实践基地、实习岗位、指导教师等教学资源,成立“定向班”,形成医教研全方位合作,探索开展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学校将继续坚持“产才融合”发展理念,出台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办法、与地方企业联合引才实施办法、支持师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政策,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校企融合发展。学校将进一步打造细胞治疗药物研究创新高地,共建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康养高地,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区域性一流医科大学!聚焦细胞治疗药物、麻醉与精神药物、数字经济智慧康养、急救救援安全应急等产业赛道,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贡献徐医力量。
学校将继续推进“校地融合”发展进程,发挥高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三个第一”的作用,要求每一个学科、每一个学院都要主动对接一项产业、对接一家企业。目前学校已经与绝大多数在徐的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将进一步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地方产业升级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陆焦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