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徐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决定》要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作出如下决定。
一、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1.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大的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大会通过的中央纪委工作报告,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成效,宣示了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充分信赖,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兴旺、充满活力。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个牢牢把握”的重要指示,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视察徐州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有机贯通起来,真正做到学深悟透、知行合一,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徐州深入人心、落地见效。
2.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和主要成果,准确把握大会的灵魂、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总纲,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上始终旗帜鲜明、坚定不移。深刻领会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深远历史意义,坚持道不变、志不改,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更加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深刻领会党的中心任务和未来五年的重大部署,全面对标对表、创新思路举措,推动徐州各项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深刻领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要要求,以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成为徐州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深刻领会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政治立场,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深刻领会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原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深刻领会“三个务必”的谆谆教导和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持“五个必由之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依靠顽强斗争、团结奋斗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提出的大政方针、作出的工作部署。
3.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两个确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是新时代十年最大政治成果、最重要历史经验、最客观实践结论。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两个百年”历史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是党之大幸、国之大幸、军队之大幸、人民之大幸。在新的征程上,由经过历史检验、实践考验、斗争历练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习近平总书记继续掌舵领航,是党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最大确定性、最大底气、最大保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坚定地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步调一致向前进,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二、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
4.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在新征程上全面展开徐州现代化建设布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部署要求,以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总定位总要求,突出高质量发展主题,锚定现代化建设目标,强化“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战略抓手,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能级城市、创造高品质生活、塑造高颜值生态、创建高水平文明、推进高效能治理,加快打造区域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双向开放高地,努力建设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彰显“强富美高”要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到2025年,力争全市经济总量跻身万亿元城市行列,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区域领先优势明显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经济总量在2025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基本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5.聚力打造产业强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协同推进制造业提质增量、服务业提级增效、数字经济提速增长,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锚定发展先进制造业,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3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4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3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运用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经验,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高质量推进国家、省级“两业融合”试点示范,争创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实施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努力建成淮海经济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高地、长三角数字化治理先行示范区、全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实施“头部企业”引领工程,引进培育若干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链主型、龙头型、平台型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多措并举扩大消费,积极争创全国新零售标杆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6.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支撑,高水平打造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引导民办教育规范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支持中国矿业大学部省共建“双一流”高校,支持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科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推动徐州工程学院加快建设徐州大学,支持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创建本科院校。加快建设科技强市,建强云龙湖实验室、细胞治疗药物创新中心、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载体,推进5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打造创新发展引领极,构建“1+3+100”高能级创新矩阵。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高企“小升高”、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加快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强化中国(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深入实施“555”引才工程,聚焦“高精尖缺”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各级各类人才,形成“天下英才聚彭城”的生动局面。
7.聚焦提升城市能级和功能,全面增强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标准做好老城区改造及新城区、东南片区、大郭庄片区等重点片区规划建设,着力促进人口均衡分布、资源优化配置、环境适度承载、风险有效释放。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着力打造“米”字型高铁枢纽,加快观音国际机场改扩建、东部绕越高速公路、顺堤河作业区二期等工程建设和轨道交通多线共建步伐,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扎实推进德基广场、淮海国际博览中心等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合理布局分布式能源、综合管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易涝点治理,争创全国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有条件的县城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有条件的重点中心镇发展成为现代新型小城市。深入落实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加强交通、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活力迸发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8.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梯次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高标准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创建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整体推进市,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百亿斤以上。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示范带和五环路都市农业示范带,积极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徐州特色农业品牌标识体系和运营推广机制,不断提高“农香徐来”市域公用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稳步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加大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力度,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和国有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接续实施“彭城新农人”培育工程,健全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9.扎实促进共同富裕,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兜牢民生底线,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快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发展慈善事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积极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鼓励灵活就业,打造区域高质量就业先行区。大力推进健康徐州建设,加快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多层次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着力办好“一老一小”民生实事,完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健全普惠安全的托幼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制度衔接,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保障,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10.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美丽徐州建设。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徐州。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速生产过程绿色化、智能化、循环化改造,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强化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深入推进燃煤发电高效清洁发展,大力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推进跨境河流联防联控,开展工业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防控和修复,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编制徐州市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规划,探索生态修复特色路径。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提升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化森林城市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1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完善民意表达平台载体,切实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人民政协“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作用,健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有效履职的机制,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不断提高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水平。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拓宽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持续打响有事好商量基层协商民主建设徐州品牌。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为现代化建设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12.坚持全面依法治市,扎实推进法治徐州建设。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法治徐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发力,全面推进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强化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法规制度供给,加快推动淮海经济区区域协同立法和法治一体化建设,提高立法质量效率。深化法治政府建设,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争创全国、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坚持严格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夯实法治社会建设基础,高质量推进“八五”普法工作,深化“法润徐州”主题活动,全面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深入推进“诚信徐州”建设,使法治和诚信成为徐州现代化建设的显著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13.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加快建设区域性文化高地。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繁荣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用好王杰精神、淮海战役等革命精神,持续深化“四史”宣传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统筹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和文明创建,强化典型示范引领,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创作实践活动,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展现徐州特色的精品力作。深化促进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工程和重大文化产业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健康发展。高质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和城市南北历史文化轴建设,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一批新时代徐州文化地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书香徐州”建设,加快打造标准化、均衡化的城乡文化圈。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办好汉文化旅游节,做强“快哉徐州”城市文旅品牌和“国潮汉风”等汉文化品牌,加快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
1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充分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高质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争创数字服务出口基地、省级公共海外仓,提升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质效,加快建设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高水平打造开放平台载体,推进开发园区转型发展,提升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国际邮件互换局等运营能力,建设区域性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和江苏中欧班列汇集点、陆港保税物流中心,打造江苏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城市。协同推进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个环境”建设,巩固提升“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成效,深入拓宽制度化常态化政企沟通渠道,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15.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力有效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徐州。坚决维护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大型企业债务、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金融等领域风险。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全链条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不断提升事前预防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急难险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强公共安全应急力量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筑牢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固防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积极争创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健全落实风险防控“四项机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
三、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6.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工作机制,切实把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到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切实加强对重大工作的领导,积极创新和改进领导方式,不断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加快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工作体系,市委常委会及时研究部署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大事要事、重点难点。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督促职能部门落实监管职责,强化纪委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切实增强管党治党合力。
17.全面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实施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懂弄通、知行合一、常悟常进上下功夫,准确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体悟蕴含其中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及时纠正理念偏差、思维偏差、方法偏差,切实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坚持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教育培训的必修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持续做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淮海战役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等红色基因库教育功能,引导党员干部不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18.锻造堪当现代化建设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严把政治关、廉洁关,着力打造政治过硬、专业过硬、担当过硬、斗争过硬、纪律过硬的“五过硬”干部队伍。深入实施领导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工程,抓好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有组织、有计划地强化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坚持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锻造敢为善为、务实落实的鲜明特质。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周期性规划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交流使用,确保年轻干部用当其时、用其所长。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担当作为激励保护机制,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牢记“三个务必”,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拼劲、改革创新的锐气,永葆为民情怀、站稳群众立场,在新征程上交出让党中央和省委放心、让全市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
19.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树牢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聚焦党员“培源”、组织“提质”、两新“赋能”,纵深推进“党建强基”提升工程,统筹推进农村、城市、机关、国企等传统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和活动方式,深化商圈党建、楼宇党建、园区党建等实践探索,推动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持续向新兴地带进军、向基层末梢延伸、向网络空间拓展,不断扩大党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影响力凝聚力。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强化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常态化开展“五星”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评选,打造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健全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机制,激励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0.始终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反腐。深化拓展“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督促各级领导干部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其辖,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精准追责问责。加快推进廉洁徐州建设,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始终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聚焦金融、政法、开发区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深化整治,坚决惩治群众身边的“蝇贪”,严肃查处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影响力谋私贪腐问题,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促进各类监督贯通融合,用好巡察利剑,健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机制,提高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从制度上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深化标本兼治,持续打造“清风徐来”新时代廉洁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党性、政德、法纪、警示和家风教育,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高质量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徐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