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规
产业政策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产业政策 >> 正文

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5日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2021〕59),加快构建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体系,推动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创新集聚跨越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目标

围绕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着力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引培一批国内知名企业,汇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企业竞争力强、空间布局合理的专业化园区。到2025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突破150家,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超过50家,亿元以上重磅产品达到20个,建成“健康中国”示范市,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二、重点领域及发展方向

(一)医药制造领域

生物药重点发展胰岛素类生物大分子药物、CAR-T细胞治疗药物、干细胞制备存储、抗体药物等领域。化学药物重点发展中枢神经类创新药、改良型新药和仿药等领域。现代中药重点发展创新中药和名方名品药物开发。医疗器械重点发展体外诊断、基因检测、大型医学影像设备、3D打印、手术机器人、可穿戴产品等领域。

(二)医疗服务领域

重点发展互联网+医疗、精准医疗、康复养老、健康体检、慢病防治等领域。依托国家级药物临床实验机构资源优势,建设独立医疗检验检查中心,开展药物临床研究和安全性稳定性评价实验。组建跨省域的七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推动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扩容提质。打造特色康养小镇和养老服务基地。

(三)医药物流领域

重点推动药品流通服务和物流资源整合,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标准化仓储物流中心、医药冷链物流中心和医药智慧物流中心等三中心,打造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药品共同配送体系和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立体零售体系等三体系。

三、区域布局

(一)医药制造方面:加快构建“双核驱动、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两大产业发展核心区为引领,充分发挥东湖医学产业园、淮海生物医药产业园特色优势,集聚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重点支持新沂围绕医药原料药和中间体、邳州围绕中药饮片和健康保健品、睢宁围绕中药原料药和制剂错位发展,形成多点支撑、差异化发展的区域布局。

(二)医疗服务方面:加快形成“主城引领、多区保障”的健康产业服务体系,以我市主城区优质医疗服务能力为引领,扎实推进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加快组建跨省域的七大专科区域医疗中心。重点支持各板块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加快发展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形成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城区重点在泉山、鼓楼、云龙、开发区打造5个养老服务基地,在铜山区、贾汪区规划建设3个康养小镇,其他板块根据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医疗服务空间布局。

(三)医药物流方面:推进“两区一园一中心”建设(高新区、云龙区、沛县润康产业园、新沂保税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医药仓储物流。以高新区国药徐州、华宇医疗等龙头企业,加快物流资源集聚,打造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立体零售体系。以云龙区上药徐州、南京医药徐州恩华、徐州淮海医药等物流企业为依托,全力打造B2B医药电商平台和医药智慧物流示范园区。

四、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医药制造创新中心

1.强化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筑牢产业发展基础。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江苏恩华、万邦生化等优势企业开展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链主型、领军型企业,不断提高产业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扶持骨干企业,制定专项扶持计划,按照企业发展生命周期,分类扶持培育,重点支持迅睿生物、鲲鹏仪器等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的企业跨越发展,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行业单项冠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围绕医药健康产业链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等环节,加快构建上中下游产业链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发展体系,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逐级梯次发展壮大。到2025年,培育50亿级企业1家,10亿级企业5家以上。(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2.统筹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做大产业规模体量。聚焦重大项目招引,立足全市医药健康产业重点领域和上下游环节,精准编制产业链招商地图,积极关注国内外产业先进地区,重点跟踪头部企业发展布局及外迁动态,组建高水平招商团队,重点招引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产出效应高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逐年安排一批引领产业发展的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强化规划、国土、建设等要素保障,积极推动徐州经开区复星医学产业园、思路迪抗肿瘤创新药研发制造、高新区体外诊断试剂生产等项目早竣工、早投产。争取年新增医药健康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超5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人才办,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3.加强研发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医药健康创新链的短板和弱项,滚动编制年度技术攻关目录清单,重点攻克药物设计、抗体工程优化、细胞工程构建、缓控释制剂、靶向给药、难溶性药物制剂、高端植介入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和产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省重大医药科技攻关项目,每年实施市级以上技术攻关10项,基础和应用研究100项以上。推进重大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家地方联合肿瘤生物治疗实验室、恩华药业国家技术中心建设,加快现有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资源整合,支持徐州医科大学联合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机构围绕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深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重点企业、高校、医院、园区、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发起的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健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25年,医药健康领域技术合同交易额累计达20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医保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4.优化创新产品审评审批,加速创新产品上市销售。聚焦徐州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和探索成立江苏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徐州分院,加快提升药品检验检测能力,着力缩短企业产品注册检验周期。加快省药监局审评核查徐州分中心和省医疗器械检验所徐州检验室建设,将本市重点领域创新产品作为分中心优先沟通交流的重点品种,为产品审评审批提供事前事中指导和服务,接续完善药械产品上市“最后一公里”。探索集中审评、双主审联合审评等方式,推行“一次检查、多项覆盖”,推进区域内检查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结果互认,促进产品尽快上市。(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

5.推动创新产品入院使用,开展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推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内创新药在本市医院落地使用,本市医院应在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发布后的3个月内,根据临床需求和医院特色,将相应创新药以“应配尽配”原则尽快纳入医院药品供应目录。在市级医院逐步试点推行创新责任制度,建立和完善市级医院创新药配备、成果转化成效、临床资源支撑研发需求等绩效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利用国家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机遇,加快承接上海、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药品、器械注册证书持有人委托生产转移服务,畅通药械研发和生产信息资源对接,在关键医药中间体、创新原料药、高端制剂等方面构建完善委托生产服务链条体系。支持本市企业(包括关联公司)承接外省市注册申请人药品注册证书和医疗器械注册证委托生产。积极推荐创新药和改良型新药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医保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二)做精做响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6.推动完善重点医院建设。重点推进市中医院、市康复医院、徐州质子重离子医院等重大基础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开设多学科联合诊疗门诊。发挥医联体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徐州特色的“1+4”医联体建设模式,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强化公立医院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多元办医格局,基本建立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促进有序就医为核心,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实现综合医改从打好基础向提升质量转变、从形成框架向制度建设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发改委)

7.加快组建跨区域专科联盟。全力推动市中医院、市儿童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东方医院、市康复医院、市口腔医院等专科医院跨省、跨区域组建医疗专科联盟。加快推进高危孕产妇、新生儿、创伤、胸痛、卒中等五大救治中心建设,着力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结合我市优势临床专科,积极创建儿童、口腔、心血管、肿瘤、精神、康复、血液、麻醉等专科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创新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加强医联体、医共体、专科专病联盟建设。推动“互联网十”医疗,大力发展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徐州医科大学)

8.注重临床资源转化应用。发挥我市临床资源集聚优势,推动医疗机构临床资源更加高效对接和服务企业研发需求,支撑全市医药健康产业在医药临床研究、药物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等。支持徐州医科大学、徐医附院、中心医院等高校院所和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组建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或研究院,借鉴华西医院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运营模式,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激励政策,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提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技术转移服务,通过充分对接挖掘医院、医生、研发团队、政府、企业、大学/机构等各方优势资源,对接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促进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推动生物医学产业化。(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市科技局,徐州医科大学)

(三)做专做优医药物流集聚中心

9.打造重点物流特色园区。按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鼓励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优化网点布局,实现网点布局与区域发展相适应、药品供应能力与药品需求相匹配的均衡有序发展格局。推进“两区一园一中心”建设,以高新区国药徐州、华宇医疗等龙头企业,加快物流资源集聚,打造医药+医疗+医保三医联动、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立体零售体系。以云龙区上药徐州、南京医药徐州恩华、徐州淮海医药等物流企业为依托,全力打造B2B医药电商平台和医药智慧物流示范园区。以沛县润康产业园、新沂保税物流中心为载体,着力打造全国医药健康药械冷链物流基地。(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云龙区、新沂市、沛县人民政府,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10.加快构建现代医药物流体系。支持市内药品流通企业推广使用射频识别、自动分拣输送、卫星定位等先进物流技术,发展上下游供应链紧密衔接、仓储资源和运输资源有效整合、多仓配送协同、物流成本经济的新型现代医药物流。加快培育一批能够辐射淮海经济区、面向华东、服务全国的多元化平台型医药物流企业。发挥徐州作为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进区域一体化物流的协调发展,探索区域性分仓建设和多仓运营。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品信息可追溯的现代中药材物流基地,培育一批符合中药材现代化物流体系标准的初加工仓储物流中心。重点布局发展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11.实施产业智能化改造。加快5G网络、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优化药品流通传统模式,实现要素、结构、流程、服务的迭代式升级。推动医药物流数字化改造与升级,促进企业“上线上云上平台”,深化市场营销、运营管理、仓储物流、产品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药品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平台融合发展,发展智慧供应链、智慧物流、智慧药房等新形态,培育支持“恩华好欣晴”、“万邦云”等平台上市融资。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从供需两端发力,从物流环节入手,实现强优势、补短板、降成本、提效益,依托淮海医药物流中心、恩华医药物流中心、国药控股医药物流中心发展药品共同配送体系。以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核心,以统一物流信息标准为基础,全面构建物流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四)营造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12.强化区域人才高地建设。大力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实施“555”引才工程,支持医药健康企业、医疗机构聚焦细胞治疗、溶瘤病毒、干细胞再生医学、新型医学材料等主攻方向,积极引进顶尖人才、重大创新团队,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和前沿成果落地转化,加速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虹吸效应。加快集聚产业支撑人才,深入实施“彭城英才计划”,加快构建“赋能型”人才服务体系,通过举办国际英才医药健康创业赛、产业专题对接会等专题活动,培育引进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家、高端研发创新人才、创业天使团队等行业紧缺人才。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徐州医科大学、徐州生物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等高校院所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支持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医疗机构与高校院所开展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建设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培训基地。(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

13.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围绕药物临床研究、医药注册认证、医药测试仪器等领域,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江苏省肿瘤生物治疗科技公共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推动构建包含开放性实验室、大型仪器共享、技术服务等多层次支撑的公共平台全链条共享体系。加快第三方服务平台集聚,培育引进医药健康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CRO/CDMO/CMO),加快打造新药筛选、新药安评等药物临床前服务平台,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鼓励发展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独立的第三方医疗机构,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与服务高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省药监局徐州分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徐州医科大学)

14.构建资本赋能体系。设立市场化运作的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母资金和子基金,加快吸引一批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的知名PE、VC机构落户我市,充分发挥现有锡彭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医疗器械创新基金、徐州复曜星彭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支持引导作用,结合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优化产业投资机制。推动医药健康企业上市融资,对全市5家医药健康产业领域上市后备企业,组建市政府企业上市专家顾问团,聘请证券、创投、律所等资本市场领域专家,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全生命周期上市融资指导服务。(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市财政局,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徐州经开区管委会、徐州高新区管委会)

五、组织保障

(一)建立统筹推进机制。由市政府牵头,市科技局、市卫健委等部门成立医药健康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加快建立“四个一”工作推进机制,根据本计划任务分工,细化工作举措,狠抓政策落实,加强部门、属地及重点产业园区联动,共同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修订产业扶持政策。加强政策集成支撑,推动科研项目、科技人才、科技金融等创新要素向创新产业集群倾斜,在现有产业政策基础和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走访调研,研究修订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在支持广度和力度上同时调整支持。

(三)建立督导督察机制。由医药健康产业工作专班牵头负责,加强对本行动计划重点任务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完善产业督促推进机制,加大对政策落实和问题解决的督察督办力度,重大问题及时报告,推动行动计划落到实处。

(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以我市“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为契机,加快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以高品质营商环境为全市医药健康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

附件:

1.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重点企业汇总表

2.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重大建设项目汇总表

3.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汇总表

4.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汇总表

5.徐州市医药健康产业高层次人才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