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室外的走廊依旧灯火通明。一台无痛胃肠镜检查刚结束,麻醉护士轻柔唤醒患者。
这样的场景,每天在各大医院舒适化医疗中上演。而在护理人才守护的背后,许多人都打上了同一个印记——“徐医模式”。
今年6月,美国护理科学院(AAN)公布2025年度新晋院士名单,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周芳教授入选。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20余年深耕麻醉护理教育与科研领域卓越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中国麻醉护理学科发展的高度肯定。
这份荣耀的背后,始于十年前的“破壁”之旅。
那时,中国麻醉护理领域尚处萌芽阶段,专业人才匮乏,标准化培养体系缺失。一次临床调研中,周芳目睹一位年轻护士因不熟悉麻醉药物反应而手足无措。
“那一刻我意识到,必须有人站出来,让每一台手术都有专业守护。”她回忆道,语气坚定。这份源于临床的深切痛感,点燃了她重塑行业的决心。
于是,一场攻坚战悄然开启。她敏锐捕捉到临床痛点,率先在国内构建“本科—硕士—博士—继续教育”麻醉护理人才终身培养体系。
没有教材,她带领团队伏案数月,字斟句酌,主编国家级教材;没有标准,她对标国际麻醉护理联盟(IFNA)要求,一遍遍打磨课程体系与实践方案。
2004年,徐州医科大学在全国首创麻醉护理本科教育。在前辈们耕耘的基础上,周芳带领徐州医科大学麻醉护理团队进一步创造了多个“第一”:2018年,中国首个麻醉护理专业学位硕士教育项目诞生;2020年,国内首个麻醉护理研究生教育项目通过国际麻醉护理联盟(IFNA)认证,至今仍是国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2023年,与附院共建首批中华护理学会麻醉科专科护士临床教学基地;2024年,全国首家开启麻醉护理方向博士研究生教育;2025年,国内沿用20年的麻醉护理本科教育方案首次更新为麻醉护理本科微专业……
“我们不是在建一个专业,而是在重塑一个行业。”周芳说。这套被业界称为“徐医模式”的培养体系,已为全国11000家医疗机构输送6000余名麻醉护理人才,撑起全国麻醉护士总数的1/6。这些专业力量分布各地,每年为1500万例手术室外舒适化医疗项目守牢安全防线,让“围术期安全”从抽象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生命保障。
作为博士生导师,周芳始终站在教学一线。她的课堂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把最新科研成果、临床案例揉进每一分钟。她总说,“敢于质疑,破壁才能前行。”
但周芳的视野,从未局限于课堂。她坚信:“护理科研,必须从病房中来,回到病床边去。”她带领团队走出校园,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成果转化领域,开辟出一片试验田。
作为护理学科带头人,周芳积极推动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智慧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为区域培养健康照护师、养老护理员等高技能技术人才,打通大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慢病智慧健康管理领域,她牵头开展跨学科合作,政校院企共建“淮海经济区智慧健康管理综合服务应用示范区”“长护线实践基地”,探索建立“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养老护理院”等实体,打造“舒然零痛”科研产业品牌,真正实现科技服务于人。
她还带领团队主持国家科技部“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项目,成果屡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项并在省内推广应用,成为社区家庭健康照护服务的“金标准”。
教学反哺科研,科研滋养教学,这一闭环让徐州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入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2024年获批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及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典范。
周芳的目光,始终望向更远的世界。
2020年,她牵线徐州医科大学与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VCU)麻醉护理学院共建国际麻醉护理合作中心,实现课程互通,师资共享,搭建起中美护理教育交流的桥梁。
通过教育部与科技部的对外交流项目,她带领团队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麻醉护理骨干,将“徐医模式”的种子播撒到更需要的地方。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她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s》《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等编委及审稿专家,用专业与智慧为中国护理学赢得尊重。
“真正的创新,从来不是灵光一闪的偶然,而是把‘国家需要’扛在肩上,把‘全球视野’融入血脉。”从大学课堂到国际舞台,从临床痛点到行业高峰,周芳用坚守诠释了初心。她将继续带领团队在护理教育与科研的道路上深耕,让护理的星光,照亮更多生命的黎明。